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工作» 专家队伍» 两院院士

两院院士

    方智远,男,1939 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著名蔬菜遗传育种学家。196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20 世纪70 年代初开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于1973 年育成我国第一个一代杂种“京丰1 号”,后又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12个,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研究总结出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制及其选育技术等成果,对我国甘蓝遗传育种有重要指导作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1988、2001 年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 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 年获中组部等四部委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六人课题组,三次获大奖”,人民日报曾这样报道和评价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古之成功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毅不拔之志。“度量宽大,勤学守规”是初一时班主任给他的评语,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勤学守规”就是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严于律己;“度量宽大”就是要宽厚待人……这恰如他今天的成功,1+1 一定大于2。

 

智者行远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智远

    在甘蓝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方智远作出了卓越贡献,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依靠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甘蓝生长水平,创建了新的选育、繁殖和制种技术体系,形成了一整套育种繁种区试新方法。智者行远,方智远和他的团队团结协作,潜心研究,将足迹留在了土壤深处。

激情科技相携手 攻克育种闯难关

   20 世纪70 年代,作为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的甘蓝,生产上种植的当家品种大都引自国外。在我国华南地区大部分种植的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中熟品种“黄苗”,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去购买国外的种子,而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总是难以得到保障。1967 年,外商却在“黄苗”甘蓝种子上进行刁难。一是提高种子价格;二是降低种子质量。那年春天,华南地区种植的“黄苗”甘蓝未熟抽薹,给广东等地的菜农造成了惨重损失。
    面对外商的这种挑衅,年轻的方智远在老同志的带领和其他单位的协作下,在国内繁殖出在质量上可以同进口种子相媲美的优质黄苗甘蓝种子,并逐步在数量上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为国家节省了外汇开支。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获得首次成功后,方智远带领科研团队又开始了在甘蓝育种领域的新征程。在大量引进国外品种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国外培育的甘蓝杂交一代,不仅比一般常规品种产量高,整齐度好,而且抗病性强。但拥有这项技术亲本的国家对此严格保密,我国不能直接引进利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培育出我国自己的杂种一代品种。1970 年,方智远着手进行甘蓝杂种一代育种的研究。各项试验从整地、播种,到定植、施肥、浇水、授粉等等,他和课题组成员都是倾力而为。北京的春天风沙大,常常沙尘漫天飞,他们几乎天天都要在试验地里歺风涉土。尤其是盛夏,头顶烈日,俯下身子,一株一株、一朵花一朵花地给甘蓝进行人工授粉。稍有几天空隙,还要经常奔波于北京郊区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了解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情况。辛勤的培育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73 年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一代杂种——京丰一号,标志着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杂交一代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获得突破并逐步推广应用。这不仅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靠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而且也提高了我国的甘蓝生产和育种水平,对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种后,方智远率课题组又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两季种植的报春、秋丰、双金、元春、庆丰、晚丰6 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解决了甘蓝品种的单一、收获过于集中的问题,使甘蓝在我国市场上可以四季常见。1985 年,他们又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完成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时的科研已经在甘蓝育种领域停不下前进的脚步,他还想走得更远。

育种创新不停步 推广增效为人民

    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有了前期的铺垫与努力,方智远在甘蓝育种领域又开始迎接新的挑战。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先后主持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甘蓝抗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在解决了品种配套的问题后,又把提高品质、抗病、抗逆作为新的课题目标来攻克。经过科学实践、辛勤劳动,终于相继培育成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 号、中甘9 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 号,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这些品种具有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优点,比原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 以上,亩产值增收200 元以上。其中,中甘8 号和中甘11 号两个新品种1986—1990 年就在我国20 余个省市(区)累计推广21 万公顷,经济效益达6.04 亿元,其主要经济性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丰产性及对病毒病的抗性达到国际同类品种先进水平,1991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代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 由于具有早熟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等优良特性,1993—1997 年在28 个省市推广22.5 万公顷,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7.17 亿元,199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培育甘蓝杂交种采用的技术途径主要是自交不亲和系,但自交不亲和系存在着人工授粉繁殖亲本成本高、亲本长期连续自交易退化、配制的种子纯度很难达到100% 等缺陷,而雄性不育系的利用则可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各国许多甘蓝育种科技人员都在进行甘蓝雄性不育技术的研究。
方智远带领甘蓝育种课题组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就开始甘蓝不育系的研究,经过20 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技术和胞质雄性不育技术上取得了具有自主创新性的领先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79-399-3。经研究明确该材料的不育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他们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优良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并研究建立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繁殖、制种技术体系。他们利用育成的雄性不育系已配制出中甘16、中甘17、中甘18、中甘19、中甘20、中甘21 等6 个优良的甘蓝杂交种。其中5 个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中甘21 已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中甘17、中甘21 等早熟春甘蓝品种,在早熟性、品质、产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显著优于引进的国外品种,目前已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区20 余个省市推广1.33 多万公顷。这些新品种品质优、抗性强、产量高,杂交率均达100%,比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杂交种杂交率高5%~15%。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的突破不仅在科学技术上创新性突出、先进性明显,而且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可用蜜蜂授粉繁殖,育种成本低,是甘蓝育种技术上的重要变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方智远在潜心开展科学实验的同时,十分重视把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为了推广甘蓝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了10 余个甘蓝新品种繁种、示范基地,30 余个良种销售网点。方智远带领课题组成员不辞劳苦,亲自深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云南等省市生产第一线,只为了让良种能够尽快地撒播在中国的大地上。他们多年在北京郊区花乡、四季青乡蹲点,在海淀、丰台、通州、顺义、密云等地长期建立繁种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基地,与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让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这些技术,他们采用典型示范、办培训班等方法,传授制种、栽培等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甘蓝育种繁种区域等方法。传授制种、栽培等技术,区域试验、大面积示范推广一系列的技术体系,使甘蓝新品种迅速推广到30 个省、市、自治区,每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50% 以上,累计推广667 万公顷以上。

团结协作出成果 希望寄予众后生

    方智远一开始就把甘蓝杂种优势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等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作为课题组的主要任务。40 年来,方智远带领团队始终围绕上述目标,团结奋斗,遇到困难不灰心,有了成绩不骄傲。在统一规划下,各个时期的工作有重点,年度有计划。他充分发扬民主吸收集中大家的意见,把握各个时期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和各年度科研计划的重点。
    方智远注意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还特别支持关心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学习,5 名中青年科技人员都有一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在研究所下放当时的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期间,贾翠莹担任课题组长工作,她作风民主且有丰富的育种工作经验,积极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孙培田从1976 年就到甘蓝育种课题组工作,长期担任课题组副组长,他作风踏实、工作细致,多年来特别在新品种繁殖推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被返聘仍为课题的新品种制种出力奔跑。课题组其他中青年成员各有特色特长,现任课题组副组长刘玉梅勤奋执着,杨丽梅聪颖豁达,王晓武和庄木青年科技人员机敏、创新意识强。有这样一支老中青组成的战斗团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是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
方智远在科研中与兄弟单位团结协作方面堪称典范,许多研究成果都体现了他这种合作精神和胸怀。如20 世纪70 年代完成的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和育成甘蓝新品种、80 年代完成的病原鉴定及多抗性鉴定技术是分别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兄弟科研教学单位协作完成的。

坚定信念终不悔 淡泊名利志高远

    1959 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年仅20 岁的方智远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他第一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岁月蹉跎,他坚持不懈,在日记中不断勉励自己:“要像雷锋那样写自己的历史,永远保持自己鲜红的颜色”;像周总理教导的那样“学到老,改造到老”。经过20 年的努力,1980 年方智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写下了“永远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
    1988 年后,方智远担任副所长、所长,行政事务和研究工作非常繁重,社会兼职也多,又患有高血压病,每天忙前忙后,几乎没有节假日。他的社会交往多,但公私分明,凡是因私用车或在餐厅用餐,他都按章交费;在岳母病重期间,他每次都是下班后乘公共汽车去探望,没有因为自己是院士、所长便搞特殊化……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1995 年,方智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0万港元的奖励,他全部捐献给了所里,作为所科技奖励基金,用于表彰先进工作者、优秀论文作者等。
在担任所领导期间,方智远与其他所领导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带领全所职工共同奋斗。全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研和成果开发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较大进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年年提高,优秀中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全所承担的“七五”“八五”“九五”国家和农业部重点科研课题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主持完成并获国家重大成果奖励9 项、省部级成果奖励17 项。以“中蔬牌”商标注册的良种(苗)销往全国各地,取得的经济效益年年提高。在探求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使研究所初步进入科研和开发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优秀单位、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开发综合能力百强单位、国家机关党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荣誉面前,方智远总是谦虚地说:“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他说:“我深沉地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爱着我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我将在有生之年,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辜负祖国对我的培养,无愧于领导、前辈、同事、亲友对我的期望。”

在取得的荣誉面前,方智远很低调。他对名利犹如兰花一样超脱淡然,而他对工作坚持执着,就像种子一样把根扎在土壤深处,为人民奉献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