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工作动态» 贯彻落实院党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

贯彻落实院党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7-08-02 | 【 字体:    

贯彻落实院党组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在院科研管理与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
人事局  郝志强
2007年7月29日

    为了贯彻落实院党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大力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加快团队建设的步伐,按照会议的安排,受贾局长委派,就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问题与各位领导进行一些汇报、交流和探讨,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团队以及团队建设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统一思想。
    今年4月,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和修改,院里下达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院“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人才工作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是以院党组名义下达的,文件的规格是最高的,这充分体现了院党组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翟院长上午的报告中已经明确要求,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我院“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要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作为近几年本单位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这实际上也是对全院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加快团队建设的总动员。
    下面,我分八个部分谈谈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认识以及对我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有关概念和特点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五、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六、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步骤和要求
    八、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保障和措施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有关概念和特点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定义最早来自企业,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与群体不同,团队是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合作。共同目标和有效合作是团队的本质特征。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没有权威的解释,通常解释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我院提出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
    1、项目任务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发展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
我院重点建设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要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学科发展式团队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然形成式团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合作,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
   (2)行政组合式团队——是通过行政的手段,围绕某一学科领域,经过有机整合或科学组织而形成的研究群体。
   (3)整体引进式团队——是从单位外整建制引进,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团队。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特点与基本条件:
    1、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一个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视与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2、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
    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全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及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研究。
    3、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
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4、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5、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
    团队内部具有和谐的氛围,能够进行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同时团队成员具有以淡泊个人名利为主的协作精神。
    6、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支撑
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平台,有完备的仪器设备条件,有以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试验台站等为创新平台的支撑条件。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适应科技发展形势的需求
    (二)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科研整体实力的需要
    (五)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的需要

    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十五”期间,我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为目标,通过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实施“杰出人才工程”和改善科研平台条件,提高了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了队伍的结构,提升了我院的学术地位、对外竞争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完善学科体系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前提
2002年初院党组提出“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老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学科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和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调整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发展领域的基本思路。以学科建设和重组为切入点,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明确学科发展重点,研究确定了9大学科领域和41个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的基本框架。通过9大学科群的优化重组,突出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体现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初步形成了面向现代农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
    (二)实施杰出人才工程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院于2002~2005年连续4年实施了“杰出人才工程”,通过院内选拔与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司、国内其它大学和科研单位招聘相结合,共招聘到岗一级岗位杰出人才43人、二级岗位杰出人才124人、三级岗位杰出人才241人。通过“杰出人才工程”的持续实施,使我院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结构得到了改善,骨干人才队伍得到充实,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一、二、三级岗位杰出人才基本覆盖了全院41个一级学科和173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以杰出人才为主体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科专业优势明显的人才梯队。
    (三)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搭建了平台
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改良中心、野外台站等创新平台,建成了较为系统的国家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了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产品质量与检测技术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等项目正在建设当中,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有了一定的积累。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学科调整和重组,以及围绕学科建设实施的“杰出人才工程”,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科研团队,产生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例如,哈尔滨兽医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水稻所全国超级稻研究协作组、资划所祁阳红壤实验站、棉花所国家棉花改良中心以及作物所从国际水稻所引进的以黎志康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等等。
    但是,面对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时代要求,我院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领衔式人物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的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在我院的人才队伍中,尽管拥有不少这样的将帅之才,但整体看数量仍然偏少,急需加大力度培养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将帅级科学家;二是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课题组从事着比较类似的重复性研究工作,各立山头,相互间的交流不多,更谈不上团队合作;三是学术梯队后继乏人。有的实验室、课题组在老专家退出一线研究工作后,缺乏新的有能力的带头人,成员之间难于团结在一起,从而丧失了已有的学科优势,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形成;四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稳定性跨学科团队少。我院目前较多的是单学科、单部门和项目型团队,团队稳定性差,短期行为较重,难以获得重大创新性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经成为我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工作。

    五、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在“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全面提高我院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就是要牢牢抓住学科建设的主线,提升我院的学科地位,使我院在更多的学科领域中在国内外占领鳌头,切实起到国家队引领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以条件平台建设为依托,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基础条件设施的建设,建设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国家(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础条件平台;以重点项目课题为支撑,就是要争取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攻关等重大项目课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就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建立健全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为重点,就是通过学科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培养学术骨干和人才梯队为基础,就是要搭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科地位和学术水平为目标,通过院里的号召与引领,各研究所持续不断的建设,促进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创新型科研院所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创新团队建设要遵循“学科引领、资源优化、重点突出、整体带动”的原则。通过以院引领、以研究所为主的持续建设,加强优势集成与交叉融合,巩固已有强势学科,使其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培育新兴学科,带动其它学科共同发展。
    学科引领——就是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不同研究方向的力量,加强优势集成,促进交叉融合;
    资源优化——就是通过整合人才、资金、科研平台条件等,达到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
    重点建设——就是要突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加大发展力度,使其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的地位;
    整体带动——就是在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九大学科群、41个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建成一批具有实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六、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形成一批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打造100个左右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稳定的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院从其中遴选20个左右在本学科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引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优秀创新团队;
培植3~5个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创新研究群体。
    (二)建设任务:
    一是要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和学科前沿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重大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全局性科技基础性工作。争取并承担各类国家和省部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二是要在所在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和学位点的建设上有明确目标,提升学科地位或实现新学科的创建。
    三是要有明确的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目标,要着眼于团队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以项目任务为手段,培养和造就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才和优秀创新人才。
    四是要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以开放的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全方位利用科技资源,增强创新的互补性,有目的地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高级专家相互聘用和兼职,有计划地组织重大国际交流与学术活动,形成面向国际的科技创新环境。
    五是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倡导“唯实、求真、协作、创新”的科学道德风尚,营造百家争鸣、开放和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研环境,理解人才个性特点,允许学术上的不同见解,激发和保护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从机制和环境上推动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步骤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科研、人才、条件等各方面的资源,应该大致按照以下几方面的步骤来实施:
    (一)要大力宣传《中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精神。各级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要充分认识我院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视。
    (二)要成立科技创新团队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协调。
    (三)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在对本单位学科布局、人才队伍、科技资源和平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提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同时制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措施要切合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
    (四)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项目为纽带,合理配置项目、人才、资金、平台条件等资源,组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
    (五)制定各团队的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应包括学科发展规划、承担科技任务要求、科技和学术成果目标、团队成员的职责任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计划等。
    (六)制定团队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各团队应建立适合团队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利于团队的协作、交流与沟通,利于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利于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
    (七)在各研究所重点建设的基础上,院将遴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积极策划、精心培育重大成果,逐步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

    八、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保障和措施
    总体要求:
    院、所要统筹规划协调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条件平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
    具体措施:
    (一)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各研究所对于财政部下达的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要有相当比例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有条件的研究所还可设立“创新团队基金”;并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加大对创新团队的经费支持力度。
    (二)依托人才,争取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通过竞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国家、省部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开展横向联合和协同攻关,通过项目的实施,培育和积极申报重大科技成果。
    (三)创造条件,构筑科研平台。加强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装备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质检中心、野外观测台站、试验基地等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广阔的平台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国外先进科研条件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团队成员到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从事研修活动,在高层次平台条件下,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
    (四)汇聚人才,搭建学术梯队。积极培养和引进团队领军型人才,鼓励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支持引进国内外具有领衔水平的人才担任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或具有创新才能的科研骨干;可以打破人才的部门、单位界限,支持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和聘任团队成员;允许团队带头人配备学术秘书,院在进人指标上予以保障;院、所对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在专家推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辅助人员配备、研究生培养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
    (五)放活政策,创新运行机制。团队首席科学家可根据根据学科发展和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需要,在研究所的统一领导下,公开招聘骨干人才、调整人员组成;根据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团队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六)营造环境,增强激励措施。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注重发挥个人才干和团队整体效能,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要素的评价体系,以团队的整体效能发挥为考核主体,以团队成员履行岗位职责为考核依据,促进团结协作;制定和实施人才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团队的创新积极性。
    (七)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院将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在院人事局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院机关各部门,要在院党组和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本部门职责分工,主动配合、积极支持、统筹协调、热情服务,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实施;各研究所要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由所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单位创新团队的建设,并做好组织推荐、重点扶持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院将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所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职责任务和年度考核指标中去落实。
    结束语: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长期、持续的建设,必将强有力地推动我院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必将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现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