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栏文章» 干部锻炼» 换个视角 风景别样好

换个视角 风景别样好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6-01-20 | 【 字体:    
   在前往棉花所之前,我心中就对这一年的实践锻炼产生了很多期待和设想——尽量广泛地观察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比较深入地了解他们对于科研管理的看法与建议,通过书本学习和参加田间试验掌握一些棉花育种方面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结构的欠缺。所里精心安排了我们在不同部门及课题组的锻炼计划,使我们能参与不同的工作,了解和学习更广泛的内容。

一、初到

  刚来到棉花所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所里同事们的热情、真诚和关照。大家都很关心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热心地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我们丝毫没有初来乍到的不适应感,从第一天起就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局里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问候,也让身在异乡的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
  棉花所处在安阳开发区一隅,高墙阔门隔开了外界的喧闹和风尘,一走进整洁秀美的院区,心情顿时舒畅平静下来。这个园子显然出自园林高手的精心设计,曲径、奇石、木桥、水榭相映成趣,树木花草错落有致并修整良好,池水在脚边荡漾,几尾悠游的锦鲤出没其中,韵味十足。白天上班时间,大家都在办公楼里紧张忙碌着,园子里难见人影。到了晚上更是出奇的静,树木影影绰绰,掩映在路灯的清光中,又是一番朦胧静谧的美景。我们住的宿舍楼除了做饭时间此起彼伏地热闹一阵子外,大部分时间也非常安静。入夜后,万籁俱寂,只听得不时传来附近中学校园里的钟声。真是个适合沉下心来投入工作学习的好地方!

二、初识

  刚到所里时正是棉花收获的季节,我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育种家下地,参与了育种后代材料的选择和收花工作。一开始,漫无边际的棉田和饱满吐絮的棉桃让我很新奇,伸展腰身,活动四肢,使人感到很畅快。可是干了一会儿后就不那么轻松了!摘花需要不停的弯腰、起身、再弯腰、再起身,一个多小时后,明显感觉到腰酸,后来便干脆坐在地上干活了。
  利用业余时间,我自学了《作物育种学》、《棉花育种学》等专业书籍,浏览学习了《棉花学报》、《中国棉花》等专业期刊,还积极参加了所里举行的多场学术报告会。通过看书学习、田间工作和向育种家讨教,我真切感受到棉花育种是一项特别费时费工的工作。如果采用传统的系谱法,育成品种最少需要7、8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每年一代甚至两代繁殖的大量后代中进行精心筛选,淘汰掉大部分材料,而经过多年选育的品系基本达到稳定后,成为品种的比例也在10%以下。育种工作的效率可想而知!然而,由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远不能满足应用需要,目前这种传统方法仍然是最为经济有效的育种方法。尽快构建高质量遗传图谱,应用分子手段进行选择,是加快育种进程最迫切的需要!除了费工费时外,要选育获得一个综合性状优异的新品种,必须面对许多困难。决定品种优劣的各种因素之间有一些往往呈负相关,特别是单株结铃数与纤维比强度间显著负相关,导致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形成一对矛盾。此外,选择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要考虑到熟性、抗病性、适应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每一个新品种的产生,都凝聚着育种家大量的心血。难怪棉花所首任所长冯泽芳院士把培育的棉花品种比作自己的孩子,他说:“我爱木棉同爱我的小女儿一样”。

三、振奋

  所里围绕棉花开展的研究十分广泛,从品种资源挖掘、农艺性状分子机理与遗传机制研究,到病虫害及抗性机理、品种鉴定技术研究,还有栽培技术与生理生化研究等等,很全面,各具优势,不愧为行业里的“国家队”。培育出以“中棉所12”、“中棉所19”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棉花产业发展和棉农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领导怀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于2005年8月将所址从“村里”的安阳县白壁镇搬到“城里”的安阳市开发区,令所容所貌发生了跨越式变迁。随着国家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研究所科研经费成倍增长,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最令我感到振奋的,是所里基础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坚持以培育新品种为核心,同时大力推进应用基础研究,这是研究所确定的发展战略。目前棉花所拥有一流的基础研究硬件条件,青年人才迅速成长。他们更加频繁地与国内外开展交流与合作,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方法,目前开展的工作涉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的各个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有苗头的研究结果。特别是所里牵头绘制的棉花全基因组图谱呼之欲出,必将强有力地推进棉花基因组学研究。随着经费增长、条件改善、平台搭建、人才成长,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走上了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一流科研条件的支撑和良好发展势头的带动下,科研人员普遍都有时不我待的工作热情,愿意做出一番实实在在的事情,推动棉花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我们接触到一批非常敬业的研究人员。一位中年女育种家,棉花生长季节里除了出差、开会和雨天,其它日子天天都会去距离所部45分钟车程的试验田下地工作;有些年轻人也愿意跟随着老育种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工作,加班看文献或讨论实验时,经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棉花所和我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献身事业、刻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在这些可敬可爱的研究人员身上得到继承与发扬,令人欣慰,更令人对棉花所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受益

  在院机关工作时,对研究所实际情况不够了解,经常缺乏“脚踏实地”的感觉,拿不准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否切实可行,也体会不到研究所和科研人员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所做的是否对他们有帮助。来所里,给了我深入实际和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好机会。此次实践锻炼我的重要着眼点之一,就是听取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管理的意见与建议,为改进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服务更符合实际、更到位。
  半年以来,我有一些初步的收获。一些科研人员反映,频繁的课题申请、检查、验收等占用了许多时间,本该在田里观察棉花材料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电脑撰写各种材料或参加各种会议。我想,项目管理的一些环节是必需的,但应当想办法尽量压缩和简化,给科研人员“减负”。上级部门的管理者应多了解基层科研人员的辛苦不易,更加尊重和体谅他们,真正做到以研为本、以人为本。上级部门简单的一句要求或一个电话,往往意味着科研人员大量的工作甚至加班加点。许多人还认为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不完善,考核指标脱离实际,“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发生了偏差,造成科研成果难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还有一些意见集中在不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认为对科研经费限制过多过死,非限制性经费比例太低等。这些意见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另外,我在更加端正工作态度方面也受到了教育。所里老师们嘘寒问暖的淳朴与热心让我心中感到有些惭愧——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院里办事时,我对待他们往往是报以公事公办的态度,远没有如此热情!锻炼结束回到机关工作一定要注意加以改善。

五、体会

  鱼缸里的鱼无法知道在江河里游泳是什么感觉。如果不来所里,我就像一条终身生活在玻璃鱼缸里的鱼,被限定好了活动范围,每天就在平静的清水里围着那些造景和水草打转,还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又像井底之蛙,没见过井口之外的广阔,以为天空就只有那么大。
  很多事让我印象深刻。这样一个独立法人单位,遇到的方方面面的事务十分繁杂。从国家有关部委到院里,再到省里和市里,每一级别都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和需要处理的事情。研究所里的工作十分具体,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拿棉花育种来说,除了关注学术前沿和科研进展外,大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气候变化、棉农的需求,小到实验田土壤质量、每日天气情况、劳务市场临时工的工源和工资行情等等这些具体问题都是育种家们需要关注的。听到的多了、见到的多了、了解的多了,工作经验自然增长。
  虽然来到棉花所只有短短半年的时间,但换一个视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与在院机关工作时大不相同,很多事情值得记录、体味与思索。我将好好珍惜接下来的几个月,多请教、多学习、多交流。等一年的实践锻炼结束后,一定会有更多宝贵的收获。

(第一批实践锻炼干部、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刘蓉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