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栏文章» 干部锻炼» 广西农业科学院分院与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情况研究

广西农业科学院分院与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情况研究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20-01-10 | 【 字体: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及其主管政府部门在科技体系调整优化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实践探索。笔者在广西农业科学院实践锻炼期间,了解到广西农业科学院通过建设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有效激活了县市级农科院所的创新活力,大大提升了全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本研究报告分析了广西农业科学院建设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的相关经验,以期为构建与农业科研特点和规律相适应、与新时代农业科技需求相衔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匹配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参考。

  一、建设背景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特色作物优势明显。广西被誉为“水果之乡”,也是最大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每个县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特色作物。广西甘蔗、木薯、桑蚕、香蕉、秋冬蔬菜的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柑橘、芒果、龙眼、荔枝、油茶、罗非鱼等也位居全国前列。

  广西农业科学院创建于1935年,已有83年的历史,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斐然。近年来,围绕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广西农科院上下锐意改革,优化建设了100个学科团队,新增挂牌了花卉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10个研究单位,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广西农科院也遇到了新的瓶颈。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创新对接生产一线和产业需求不够;在成果转化方面,成果走不出去、“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广西共有68个市县农科院所,除了13个市级农科院所工作正常运转、22个县级农科所承担农作物区试等任务外,其他33个县级农科所基本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结合广西农科院和地市农科所实际,广西农科院开始探索共建分院。

  二、建设过程

  综合考虑地市农科所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广西农科院顶层布局了首批东、西、南、北、中共5个分院。2009年,广西农科院与柳州市、河池市、桂林市、百色市、玉林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了桂中、桂西、桂北、百色、桂东南5个分院。由于五个分院取得超预期的良好效果,为响应其它市人民政府共建分院的强烈要求,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 2013年广西农科院与贺州市、钦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贺州和北部湾等2个分院。截止目前,广西农业科学院已在全区14个地市共建了12个分院(南宁、防城除外)。

  在与地市农科所共建广西农业科学院分院的基础上,广西农科院自2014年开始,探索在县级农科所的基础上共建特色作物试验站。广西农科院第一批共建了35个特色作物试验站。在充分总结试验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响应各县农科所要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批共建了25个特色作物试验站,目前总共达到60个,覆盖全区80%以上的县。这些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包括粮食、蔗、果、蔬、菌、桑、茶、薯类、中草药、富硒农产品等,基本涵盖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并积极朝着自治区甚至全国这一特色作物的技术高地方向打造。

  三、建设成效

  建成以来,广西农科院分院和试验站有效带动了农业科技力量“区-市-县”三级联动,农业科研“一盘棋”的局面逐步形成,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1.统一科研组织机构,解决公益性定位问题

  桂东南分院、桂北分院、来宾分院、贺州分院先后与当地相关农业研究机构合并,由农业科学研究所组建升级为农业科学院。百色、贺州、桂北、来宾、桂西等4个分院和全州、资源2个试验站由财政差额拨款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八步马蹄试验站解决了退休人员全额工资问题,荔浦芋试验站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

  以来宾市农业科学院为例。2016年11月,来宾市委、市政府以共建广西农科院来宾分院为契机,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经济作物站、市蚕种场合并成立来宾市农业科学院,并定为副处级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40人,其中事业编制36人,后勤服务人员控制数4人。来宾市农科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来宾市农业发展迎来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力量。

  2.全面改善基层农科机构基础条件

  荔浦、恭城、全州、融安、博白、田阳、罗城、宜州等地试验站获得政府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田阳石山区玉米试验站为例,百色市投资30万元建设科研基地系统,铺设站内水管管路,基本上解决了生活和科研用水。靖西、乐业、覃塘等试验站通过政府无偿划拨和租用土地用于科研试验示范,基础条件大大改善。以靖西高海拔特色作物试验站为例,2015年建站以来,累计投入308万元,划拨52亩地作为试验站长久建设用地,试验站目前在编6人,建设有葡萄试验区、柑橘试验区、油桃试验区、柚子试验区、玉米大豆试验区等。

  3.分院、试验站科研能力增强,项目、成果数目大幅提高

  据统计,各分院在研项目由2009年建院初期的73项增至2017年的246项,累计获得成果86项,与成立前只有4项成果、2个奖项比较,发生极大的变化。其中,桂北分院2017年在研项目54项,比建院初期翻了5倍多,获科技成果奖16项,打破了建院前科技成果为零的瓶颈;桂东南分院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30项,科研经费达4913万元,2017年获农业部批复建设农业部植物新品种DUS测试玉林分中心,育成新品种10个,获奖27项。桂西分院结束了近十年未承担自治区科技项目的历史,共新增项目70项,获科技成果奖8项,育成新品种3个。

  各试验站科研项目由成立前的88项增至2017年的221项,科研经费由1136万元增至2507万元,共育成新品种42个,技术发明专利19项,获科技奖励12项。其中,罗城毛葡萄试验站建站以来承接了广西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个,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1个、经费1115万元;平乐慈姑试验站和荔浦芋试验站,通过与专家组的合作,共同选育慈姑新品种1个、芋头新品种2个,成为试验站与专家组合作成果的典范。

  4.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大大加强,推动特色产业取得较大突破

  分院与试验站自建立以来,共引进新品种7259个,推广新品种357.9万亩,引进集成技术838项,推广新技术211.6万亩,创造经济效益39亿元。例如,广西特色作物总站参加广西农科院主持的《广西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累计推广50.91万亩,新增利润 32.33亿元,为广西的葡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该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第二完成单位);上思县香稻试验站致力于把“上思香稻”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做优做强;位于“中国荔枝之乡”的灵山县荔枝试验站,与国家荔技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和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合作,促进广西荔枝品种优化升级。

  5.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第一,有平台、有机会,交流更容易。通过现场观摩交流会、培训会、总结会、汇报会等形式,分院、试验站与广西农科院及相关科研院所间的交流固定化、日常化,分院、试验站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日益频繁。第二,有编制、有待遇,进人更容易。分院和试验站人员队伍在2017年底达到1253人,是成立前的近两倍。第三,有项目、有成果,职称更容易。各分院新晋升高级职称22人,高级职称总人数达53人。第四,有产业、有发展,进步更容易。例如,自成立以来,桂东南分院引进硕士研究生18人,晋升研究员8人;桂北分院共引进优秀人才34人,2人获得副高级职称;北海分院19个技术人员当中有11个研究生,2017年新晋升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桂西分院成立以来新引进技术人员19人,职称得到提升的有10人;博白试验站招聘专业技术人员8人;桂平试验站新增编制2名;八步马蹄试验站新进科研人员4名。

  6.促进广西农科院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分院和试验站的建设使广西农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的抓手。例如,广西农科院与北海分院联合开展甜瓜蜜蜂授粉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推广1.8万亩,覆盖全市90%以上的设施大棚甜瓜产区,成功解决设施甜瓜人工授粉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广西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与桂中分院合作,推广草菇—平菇、姬菇的周年化种植,鲜菇产量2000吨,实现年利润1800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2户,栽培面积达5万㎡。罗城毛葡萄试验站采用广西农科院育成的“野酿2号”两性花毛葡萄新品种,集成创新毛葡萄架式、修剪技术、阶段性避雨栽培等技术,推广面积2.5万亩,累计应用面积7.85万亩,累计创造社会效益4.3亿元。

  四、成功经验

  1.完善顶层设计,严格遵循共建原则

  启动建设分院、试验站建设之前,广西农科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全区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的分布和存在的问题,并站在全区的顶层高度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经过几番打磨,确定了几条必须遵循的建设原则。第一,共同基础原则。选择具有一定研究基础,且研究内容、方向与广西农科院团队相同或具有共同点的市级农科所共建。第二,特色优势原则。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优势作物或特色产业,且具有科技提升的迫切需要。第三,潜力优先原则。具有相同的共建目标,选择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实力)的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共建。第四,“五个有利”原则:即对科技有利、对农业有利、对农民有利,对服务地方有利,对地方发展有利。

  2.充分调动政府积极性,与地方政府共建

  广西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分院、试验站建设。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方案》,将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纳入一揽子建设计划。广西农科院与自治区农业厅及时就推进县市农科院所改革的重点工作进行阶段性部署。根据需要,广西农科院组织现场调研,联合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反应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进分站、试验站建设。与市人民政府共建分院,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责任和义务,成立由广西农科院和市人民政府领导组成的共建领导小组,负责顶层指导、协调。与农业厅和县级农科所共建试验站,与县级农科所等依托单位签订共建任务书,明确共建的方式、责任和义务。

  3.列入财政统一预算,稳定支持

  以院市合作项目形式引导分院科研,每年投入约200-240万元,平均每个分院20万元,2017年起采取择优资助方式。根据组织需要和产业需要,为每个特色作物试验站配备对应的专家组,设组长1名,根据需要设立常务组长,组员2-5名,具体到个人。专家组基本能涵盖试验站所需的栽培、育种、植保等相关技术领域。广西农科院每年在基本科研业务费中拨出专项支持经费,每个试验站每年20万元,分专家组经费和试验站建设经费两部分。专家组经费每年10万,稳定支持,直接拨付专家组组长所在单位,主要用于专家组日常差旅费、材料费,以及联合开展试验示范的相关费用。试验站经费每年10万,稳定支持,直接拨付试验站依托单位,主要用于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联合开展试验示范的相关费用。

  4.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整体思路,分院原有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费列支渠道不变,但业务接受广西农科院的指导。充分依靠项目合作带动科研发展,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平均每个分院每年与广西农科院联合承担科研项目5-6项。打通资源共享路径,围绕产业共同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以交流促发展,带动科研能力提升。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互相选派优秀人才任职或交流。

  五、总结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是农业生产实践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实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实行纵向和横向双重管理体制,纵向看,农业科技机构隶属国家级和地方级两层,不同层级政府负责科技投入;横向看,农业科技机构按照行政区域块状分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农业科技机构条块分割,缺乏分工合作,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主体过多,资源配置低下,难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加之农业科技管理政出多门,导致农业科技活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县市农科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地方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普遍缺经费、缺项目、缺人才、缺技术,基础条件差、财政保障难。这一方面是政策原因,90年代前后进行体制改革时,市县农科院所普遍由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另一方面也有院所自身的问题,大多数院所未能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发展策略。而对于国家级、省级农科院所来说,虽然高层次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较多,但由于地域、人力、政策等因素限制,研究方向与基层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推广不及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广西农科院建设分院和试验站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例。建议相关部门先对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一次普查和分析,测算国家、省级政府对科技的需求和县市政府的技术需求。同时以产业为目标,促进资源整合,引导农业科技的研究方向,形成核心力量。加强各级各类农业科研结构的业务联系,构建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合作渠道,联合开展区域攻关试验,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有效激活全链条创新活力,提升我国农业科研创新和推广能力。

  

  (第六批实践锻炼干部、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赵辉供稿)